《大明侠医》这本书造成的玄念太多,给人看不够的感觉。梦顽虽然没有华丽的词造,但是故事起伏迭宕,能够使之引人入胜,主角为缪永周氏。小说精选: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四年前被刚愎自用的李成梁误杀,那时起,仇恨的种子便已生根发芽。六月,努尔哈赤正式……
周氏自然不会知道,眼前的缪永虽然样貌未改,其实脑子已经被“掉了包”。
见“儿子”愣在那里半晌没动静,只好小声提醒道:“儿啊,现在就开始看吗?”
缪永这才回过神来,微微点了点头。
先让母亲将书翻到目录页,仔细查看了一番。
不一会儿,就找到了关于疟疾的专论,即《黄帝内经·疟论第三十五》。
黄帝问曰:夫痎疟皆生于风,其盖作有时者何也?
岐伯对曰:疟之始发也,先起于毫毛,伸欠乃作,寒栗鼓颔,腰脊俱痛,寒去则内外皆热,头疼如破,渴欲冷饮。
……
帝曰:论言夏伤于暑,秋必痎疟。
……
通篇约莫两千字,篇幅不算长。
不过因为是古文,言简而意丰。
说实话,前世的缪永虽然学习能力不错,大学时每年都获一等奖学金,算得上是中医专业的高材生。
但是毕竟古文功底有限,在学习这门《黄帝内经》课程的时候,不少地方委实有点懵懵懂懂。
幸好前身同样天资聪颖,又是秀才出身,古文童子功自然不在话下。
古语有云:秀才学医,笼中捉鸡。
后世一般解释为:一个聪明的读书人,要想学习医学的话,就像在笼子里捉鸡一样容易。
缪永认为,其实这话并不准确。
因为古代秀才和后世的读书人还是存在本质区别的。
古代的儒生从小学习华夏传统文化的精髓,比如四书五经、诸子百家等等。
而这些也正是中医文化的根源所在、魂之所系。
虽然和古代一样,后世的读书人也需十年寒窗。
但所学知识实在太多,也太杂。
相对来讲,学习华夏传统文化只占其中很少的一部分。
因此,古文功底往往不足,自然也就很难完全理解古医书中的内容了。
凭借两段学习经历的强强加成,缪永终于亲身体会到了,秀才学医如笼中捉鸡的感觉。
不一会儿,他便通篇读懂了原文的涵义。
结合前身“自己”患病和治疗的经过,再利用前世的医学功底,最后抓住了“夏伤于暑,秋必痎疟”这一关键论述。
既然疟疾是伤于暑,那么病机自然就是气津两伤。
缪永记得《金匮要略》一书中,痉湿暍病脉症治里有记载,白虎加人参汤可以治疗中暍病,也就是中暑。
此外,疟病脉证并治篇,也有温疟用白虎加桂枝汤治疗的方法。
再结合后世屠奶奶的青蒿素治疟启示,最终给自己开出了如下处方:
石膏(三两)知母(五钱)麦门冬(一两五钱)淡竹叶(一百片)栝蒌根(六钱)贝母(五钱)广陈皮(三钱)人参(五钱)姜皮(一钱)青蒿(五钱)
又请母亲从书房取来笔墨纸砚,写好后递给她。
“姆妈,还得烦劳您,拿着这个方子速去抓药。”
“抓药?”周氏一愣。
她虽然完全看不懂儿子在纸上写的什么字,可是在她的记忆里,儿子可从来没有学过一天医啊?
难道就仅凭刚刚看了几眼书,就学会自己开方治病了?
这不瞎胡闹嘛!
“没错,就是抓药。”缪永重申了一遍。
“儿啊,你要喝汤药的话,姆妈再去请郎中便是。你的病方才见好,可不许胡乱服药!”
“万一有个三长两短的,你让姆妈以后可怎么活呀……”
说着说着,眼圈又红了。
缪永心想,现在这具身体即将油尽灯枯,可不能再耽搁下去了。
于是正色道:“姆妈,我刚刚翻了医书才知道,现在不过是临终前的回光返照,坚持不了几个时辰。起先那些胡言乱语,也根本就不是我想逗姆妈的。”
周氏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。
知子莫若母,虽然曾经走过几年邪路,但是她很清楚儿子的本性。
即便是开玩笑,也绝对说不出那些忤逆混账的话来。
还有,当初夫君临死前,就是这般目不识人,胡话连篇的。
想到这里,周氏又忍不住啜泣起来。
“呜呜呜……呜呜呜……”
“姆妈,先别难过。医书上有记载治疗我这种病的方子,所以才抄下来去配药的。”
周氏半信半疑地看向他:“儿啊,你可别骗姆妈,真的管用吗?”
缪永洒然一笑:“姆妈,儿子也不能骗您,这个方子究竟能不能救命,确实不知道。但是事已至此,试一试总归比等死强吧。”
周氏沉吟片刻,最后干脆把心一横。
反正儿子感染疟疾的近一年时间里,已经变卖完了全部的家当。
除了四处遍请名医,甚至连神婆巫师都试了,但是病情仍然日渐加重。
这三天来,已经粒米未进了。
现如今,只怕是神医华佗再世,也难以让儿子起死回生。
得!
就听儿子的,死马当作活马医吧!
如果儿子不在了,自己也不想活了。
一家四口,从此在黄泉路上团聚吧。
想到这里,周氏不再耽搁。
拿着儿子书写的处方,急匆匆地跑去附近的同德药铺配药。
古代虽然没有处方权之说,不过一般负责任的中药铺,也需凭郎中的处方抓药。
这既是对病人负责,也是对自身的一种保护。
毕竟,没有郎中处方就随便卖药的话,如若病人万一吃出个好歹,一旦追究起来,自己也恐脱不了干系。
好在周氏是这家同德药铺里的常客,所以,伙计只是简单询问了几句后,便按方抓药递给了她。
周氏捧着药包又一路小跑回家。
进门后,先去房间看望儿子。
交谈间,发现他说话的声音果然弱了许多。
于是不敢再有一丝耽搁,又急匆匆跑去灶房熬药。
儿子从小就是个“药罐子”,所以煎起药来自然是轻车熟路。
由于担心儿子撑不了多久,每隔一会儿,周氏便去房间察看。
而躺在病榻上的缪永,此刻也是心急如焚。
等待熬药的过程实在太难熬!
单从这一点来说,西药确实比中药有优势。
这哪里是熬药啊,分明是熬人好吧!
约莫半个时辰后,终于,母亲端来了浓浓一碗汤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