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二哥?
诶?你俩咋这时候回来了?”
听到门口的动静,四姐廖爱华过来开门,看到廖永强和廖永明既欣喜又奇怪。
“帮忙搬报纸,一会儿进去再说。”
兄妹三人一人抱着一大摞报纸,径直向着堂屋走去。
“怎么这时候回来了?还没吃饭吧,我给你们煮点疙瘩汤去。”
看见两个小叔子,大嫂王兰花二话不说直接去灶房生火做饭。
其他人则全聚在堂屋,想知道到底出了什么事儿,能让廖永强和廖永明这时候回来。
“爸......”
廖永强面色沉沉的才吐出一个字,就被廖永明给拦下了。
他生怕二哥这个直脾气不懂得迂回,这事儿就这么直接交代了,万一要是把父母给气出个好歹,廖永明可接受不了。
“爸、妈,我们有件极其重要的事儿要跟您二老说。”
廖永明半句话没提卖工作的事儿,而是先搬了一摞报纸到父亲廖文泽跟前。
“爸,您看这是《人民日报》、这是《光明日报》、这是《工人日报》,这是......”
廖永明将自己精心挑选整理好的报纸,一一展示给父亲过目。
廖文泽不明所以的拿起报纸,赫然发现小儿子廖永明给他展示的每一份报纸,竟然都用蓝色的笔圈出了标题,还用红色的笔对圈出来的文章里的重要观点,都划线进行了标注,甚至旁边还写了几句心得。
嘿!有点意思啊。
廖文泽就从未见过小儿子能在读书上如此用心过。
既如此,他可得好好看看。
这一看不要紧,廖文泽的脸色是越来越沉。
见此情形,家中其他人有一个算一个,全挑了几份报纸想要一探究竟。
没错,廖家在整个黄家村最为特别的一点就是,除了大儿媳王兰花和幼儿之外,全家每一个人都识字。
不仅识字,廖父廖文泽宁肯家里人吃的差一点、穿的差一点、住的挤一点,也得勒紧裤腰带供每一个孩子读完高中。
甚至在78年的时候,在廖父的鼓励下,廖家大姐、二姐和二姐夫,都参加了高考,成功考上了大学。
如今大姐能进市里棉纺厂工作,二姐和二姐夫在省城教书,廖父可谓是功不可没。
也正因如此,廖家之前那些年才会一直过的紧巴巴的,以至于给廖永明买工作,就直接掏空了家底。
“允许农民经商?鼓励长途贩运?开放城乡市场?鼓励多渠道竞争?......
三弟,你拿这些报纸是几个意思?”
其他人还没说话,三姐廖建华看完报纸后是真坐不住了。
即使是傻子也能明白,这报纸不就是在宣扬改革开放么!
可......这就是投机倒把!
干这种事儿就是丢人现眼!
廖建华是真急了,眼见过完年她和四妹廖爱华就要成亲了,她可不想因为三弟,回头把她那么好的婚事给搞黄了!
听三姐廖建华上来就急赤白脸的指责、质问,廖永明直接回了三姐一个白眼。
整个廖家,廖永明最不喜欢的就只有三姐廖建华这一个人,因为全家只有三姐做事从不先为家人考虑,凡事都只想着她自己。
廖家,准确的说是目前定居在黄家村的廖家,据说是四几年的时候,祖上全家从很远的地方开始逃难。
可一路上颠沛流离,死的死散的散,最终只有当时年少的廖文泽和妻子陈芳华,也就是现在的廖父、廖母,平安的到达黄家村并选择在此定居,其他老家的亲人据说在逃难路上都走散了。